华晨宝马汽车资产规模_华晨宝马汽车资产规模多少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华晨宝马汽车资产规模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华晨宝马汽车资产规模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宝马收购华晨中华(宝马收购华晨中华没通过)
2.华晨汽车破产重整,给中国汽车产业哪些启示?
3.新世代产品规划面世,宝马生动演绎“盈利型转型”
4.华晨债券持有人诘问:AAA级国企债券,竟能如此处心积虑、恶意违约?
宝马收购华晨中华(宝马收购华晨中华没通过)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宝马收购华晨中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宝马收购华晨中华没通过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宝马中国以16.33亿元收购华晨中华
这是真的。
据悉,宝马中国将以16.33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华”汽车品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11月20日,“中华”汽车品牌生产相关部分资产为12.33亿元,这相当于宝马中国花费4亿元购买生产资质。
宝马中国收购中华品牌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早在华晨集团于今年5月20日开始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时,宝马集团旗下间接全资子公司宝马投资有限公司不久后便正式向管理人报名,表明收购意向。
曾经让其他国内车企羡慕不已的华晨汽车,如今以破产重组收尾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事实上,华晨汽车也有过自己的辉煌。1988年,华晨汽车前身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七年后,成立于1992年的华晨中国接管金杯汽车。
金杯汽车通过与丰田合作,很快在客车市场打开局面。自1997年开始,华晨金杯在轻型客车领域连续六年位列全国第一。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网——斥资16.33亿元,宝马中国收购华晨“中华”品牌
宝马16.33亿购下华晨中华,宝马收购华晨的原因是什么?
德国宝马汽车以16.33亿元全资收购华晨中华,这一次的收购可以说在整个汽车行业内引起了轰动。主要就是因为在此前宝马公司其实是跟华晨中华进行合作,双方各占50%的股份,但是到现在宝马公司竟然可以撑下华晨中华,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利润,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这次的收购如此的伤心,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他为什么能够收购华晨。
第一,华晨公司已经进行破产重组。
在上一年的时候,华晨公司就已经向工商局递交了破产重组的申请,并且已经通过,到目前为止还成公司已经进行了清算,所以宝马公司才以16.33亿的价格收购华晨中华,虽然这几年他并没有推出自己的新产品,但是依靠着华晨宝马这一个品牌,在市场的占有量还是非常大的。
第二,双方的合作和侵吞。
在当初双方之所以会合作,主要就是因为宝马公司想要打入国内市场,而华晨公司希望能够获得宝马公司的技术支持,但是在双方进行合作的这么多年当中,华晨宝马虽然获得了非常大的利润,但说实话并没有学习到技术,反而让自己丢到了原来生产线。现在想要翻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宝马公司的施舍,才导致华晨公司今年的破产。
第三,如何评价这一次的收购?
这一次的收购对于国内的汽车行业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那就是国外的大厂在实力方面还是非常强劲的,虽然我们在新能源方面做的不错。但是想要真正超越他们,还是没有那么容易。华晨汽车目前已经走上了自己的穷途末路,而目前国内的比亚迪以及未来汽车正处于起步阶段,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努力。
华晨“中华”汽车品牌16.33亿元被宝马收购,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整体破产重整已不可能,集团剩余资产也将被拆分出售,无法发挥整体重整的价值。
中华汽车品牌上述资产将用来生产宝马相关产品,此后中华汽车品牌将不复存在。宝马中国回复记者:“我们希望以实际行动支持华晨集团的重组,并致力于进一步拓展我们在辽宁省的业务。我们希望使用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不过,该项目仍在有关部门的审批过程中。更多信息将在稍后时间发布。”
华晨和宝马:
一位接近华晨宝马的人士透露,华晨集团旗下有不少零部件企业,负责给华晨宝马供货,恰逢华晨宝马产品上新和销量大年。为此,华晨宝马也曾多方努力,以求确保上述供应链企业运转正常。
华晨和宝马的盈利能力冰火两重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显现。财经汽车查阅了华晨宝马入局以来华晨中国的财报,发现2004至2019年间,除去华晨宝马贡献的利润后,华晨中国其他板块仅有3年处于盈利状态,分别为2007年的0.7亿元,2010年的5.69亿元,2011年的2.3亿元。
今年6月,沈铁冬接任任华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阎秉哲不再担任华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有华晨集团员工告诉财经汽车,沈铁冬到任后,召开过干部会,但没有全员大会。目前,职工们都在照常地每日上班,同时也非常希望了解到公司的后续发展计划。
8月25日,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由于公司进入重整程序,正在进行审计工作,无法于8月31日前披露半年财报。次日,评级机构东方金诚也延迟披露华晨主体和相关债项2021年度跟踪评级报告。
斥资16.33亿元,宝马中国收购华晨“中华”品牌,背后有何利益关系?
宝马汽车公司用16.33亿元就收购了一个经营了接近30年的中国汽车品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很多人都说在这一次的交易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利益输送的问题,当然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但是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还是不要进行胡乱的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一次的交易行为。
第一,宝马公司为什么要收购华晨中华?
其实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华晨中华汽车品牌,其实在上一年的时候就已经宣布破产倒闭,而且在这几年的营业收入当中,他们一直是属于严重亏损状态。作为重要的是相比较于最开始他们还有自己的生产线,但是跟宝马合作之后,他们连自己本身的生产线都已经给关闭了,所以华晨汽车公司目前是属于一个空壳子。
第二,宝马的野心。
既然是一个空壳子,宝马公司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钱来收购它?很明显就是想要通过华晨汽车这个中国品牌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当中,可能会有人会有疑问,宝马汽车在国内不是有很多人购买吗?为什么还要重新进入?在此前他们是跟华晨汽车进行合作,双方各占50%,但是现在他却可以占据百分百的股份。
第三,这一次的交易对国内车企的影响。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之上,我们的国内汽车品牌有所领先,但是领先的幅度并不大,所以宝马汽车对于国内的新能源也是非常热衷的。主要就是因为新能源的市场实在太大了,我们的目标是在2030年的时候,让20%的汽车占有量,变成新能源汽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市场来说,能够占据一小部分就足以让宝马赚得盆满钵满。
华晨汽车破产重整,给中国汽车产业哪些启示?
10月26日,就在市场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晨汽车")债券兑付翘首以盼时,华晨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尚未向中证登上海分公司支付2017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二期)(债券简称:17华汽05)兑付款。公司仍然在努力筹集资金,与投资者协商解决。当日,华晨汽车回应媒体称,"当前资金确实出现暂时困难,所以未能按期兑付到期债券,集团正在积极努力研究解决办法,相信华晨一定会积极妥善解决债券问题。"10月21日至今,华晨汽车债务违约已经5天。在这5天时间内,市场各方对此热议不断。
一位从事不良资产的业务人员表示,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华晨汽车的债务危机就已显现,有关华晨汽车的不良资产组合已经开始打折出售,有的折扣力度还非常大,那时候金融机构就对华晨汽车的债务问题持谨慎态度了。
除了上面违约的债券之外,目前华晨集团仍有14只债券尚未偿还,总余额共计172亿元,债券状态均显示为正常。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华晨汽车集团到期及回售压力集中在2021年、2022年,债券到期及回售规模分别为65亿元、92亿元,涉及债券分别为4只、8只。债券到期及回售规模分别为65亿元、92亿元,涉及债券分别为4只、8只。
此外,华晨集团还出现了信托等方面的违约。
根据大公国际的公告,华晨集团应于2020年9月21日划拨季度应付利息。截至2020年10月14日,华晨集团仍未将应付季度利息划拨至债权投资计划托管人账户。
江苏信托所也显示,截至10月15日,华晨集团也未能按时兑付贷款本金10.01亿元、利息2000万元、罚息668.38万元,而这些资金原本应于10月12日兑付。
事实上,早在"17华汽05"兑付之前,华晨集团就已深陷资产遭到冻结、出售股权、员工长期休假的舆论漩涡中。
据了解,目前华晨集团有着超过千亿的巨额债务。华晨集团2020年债券半年报显示,集团总负债1328.44亿元,扣除商誉和无形资产后,资产负债率为71.4%。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326.77亿元。
而且自8月份以来,华晨集团累计新增17条被执行人信息,其中多笔执行标的金额超过1亿元。
……
在此情况之下,此次违约有可能会引起债券违约的连锁反应,华晨未来渺茫。
相关人士分析,"华晨汽车集团违约属于典型的一类国企违约事件,剥离了华晨宝马之后,华晨汽车集团自主品牌盈利能力弱且资产质量较差,政府放弃了救援,最后资金链断裂导致违约。而华晨汽车集团违约之后,可能与债权人协商展期,也可能面临重整。以东北特钢和沈机股份重整为例,通常采用现金清偿和债转股方式,并且对金融债权和非金融债权采用差异性方案。"
曾经的华晨汽车,是让其他国内车企羡慕的老大哥。
1987年的沈阳,已经有了两个汽车制造厂,当地觉得效益不错,让原沈阳农机汽车工业局副局长赵希友来创办第三个汽车制造厂,赵希友很快就合并了沈阳5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联合组成了金杯汽车。
他们打算发布1亿元股票。当时这是个新鲜事,但看得人多出钱的人少,整了一年多,响应者寥寥无几,募集了不到3万元,这个数字实在是令人失望。这时候仰融就登台了。
在仰融的策划下,华晨系在美国、香港、上海全都上了市。钱有了,华晨汽车一夜之间进入快车道。从研发、扩产、销售宣传,都有强大资金做支持。海狮一上来就大卖,击败了当时长春一汽的"解放牌"面包车,华晨汽车成为国内最被看好的国产品牌之一。
自1996年起,金杯客车每年的销售以50%速率增长,从1995年的9150辆迅猛增长到2000年的6万辆,连续多年占据轻客市场销量第一,2000年,金杯客车销售额达70亿元人民币,利润仅次于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
2001年,一向低调且神秘的仰融,被沈阳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这年底,在《福布斯》排行榜上,仰融排名第三。
踌躇满志的仰融表示,将要继续增加对金杯的投资,使金杯的汽车产量在2005年达到50万辆,在2020年达到百万辆。
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仰融出走。
仰融走后的华晨,先是从美股退了市,但是几年走下来,除了宝马项目,其他的几个产品线都不达预期,产品体系混乱、缺少支柱车型、渠道建设迟缓,品牌也越来越弱,从2011年开始,华晨汽车每年的收入超过90%全靠宝马,金杯和中华越来越边缘化。
到了2018年10月,华晨宝马开了提高合资股比的先例,外资当然知道这是赚钱的生意,以290亿的价格增持股份至75%,至2022年末,华晨汽车集团将获得股权转让款本息约368亿元。
但这更像是竭泽而渔!届时华晨中国从华晨宝马获取的利润将腰斩,将会走上和力帆一样的道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世代产品规划面世,宝马生动演绎“盈利型转型”
11月13日,据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被格致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华晨汽车集团2017年-2019年的负债总额分别为1142.56亿元、1195.85亿元和1447.81亿元;而该三年的资产负债率则分别为70.84%、69.93%和74.11%。不知道大家对华晨汽车还有多少印象,在我的印象中,过去华晨汽车还是很厉害的一家企业。要不然宝马也不可能愿意与华晨进行合资。我的印象中,华晨汽车的高光时刻来自中华尊驰,那是2004年,华晨汽车推出的一款中型车,在那个年代,能推出中型车的厂商可不多见。外观设计也是花重金让意大利PINFARINA(宾尼法利纳)设计公司来设计的。在2004年,中华尊驰就给消费者提供了10年20万公里的超长质保承诺,即使放在16年后的今天,也能让很多品牌相形见绌。
但是我们现在再说到华晨的时候,似乎印象里只有“华晨宝马”这个品牌了。而且很多购买了宝马的车主,有的还会把华晨二字给扣掉。
如今,华晨毫无疑问成为了在生死边缘游走的品牌,销量已经跌至低估了。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华晨中华品牌累计销量仅为3870辆,华晨鑫源累计销量甚至只有117辆。与此同时,华晨汽车还陷入债务危机。截至今年中期其负债已达1328亿元,同期资产为193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68.72%。
过渡依赖宝马,以为宝马会给技术,结果失去了合资公司话语权
华晨与宝马的联姻,本来就是不对等的。当2001年的时候,宝马宣布与华晨进行合资的时候,很多人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因为当年华晨汽车相比于大型国企集团来说,实力是偏弱的。
但是华晨为了能够把宝马吸引来,给宝马了很多优厚的条件。在合资之初,华晨就让出华晨宝马财务、销售和渠道的权限,目的是想换取宝马汽车对合资公司全力支持。特别是希望在合作过程中获得宝马的技术。
但是宝马的技术怎么能够轻易的给你呢?大家想想中国汽车合资这么多年来,有哪一个自主品牌是依靠合资方的技术输出崛起的呢?可以说一个没有!如今的吉利汽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还是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都是依靠自己的默默研发和投入发展起来的。所以华晨当时让出了合资公司话语权,其实不是一步好棋,但不这样也没办法,因为当时合资的时候华晨的实力就是偏弱的,没有太大的话语权。
到2018年,宝马汽车以36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华晨宝马25%的股份,持股比例达到了75%,这意味着华晨汽车彻底沦为了宝马的代工厂。现在回想看看华晨宝马的合资过程,宝马才是最聪明的。
华晨自身不重视正向研发,依靠宝马“输血”难有大发展
华晨汽车一直以来其实没有建立起自己正向研发的体系,华晨依旧是东拼西凑的造车。还认为一款好的车,比如底盘是保时捷调校;造型、内外饰是意大利设计;发动机是和宝马合作。三大资源一整合,一款好车就出来了。
但其实这种简单的造车思路也是过去很多自主品牌走过的弯路。虽然华晨在与宝马的合资过程中,确实活得了宝马的支持,比如说允许华晨使用2.0T发动机等等。但这样的做法无法长久下去。
而且华晨在新车型推出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市场,考虑消费者。而是错误的认为车能造出来就可以了,买不买是消费者的事儿。因此在2015年,华晨推出了一款MPV叫华颂7,对标GL8。采用的就是宝马的发动机。据说研发花了3年半时间,花了26亿,但是MPV本身就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又有GL8,奥德赛这样的强有力竞争者,再加上华颂7上市之后20多万的售价,消费者并不买账。
华晨汽车逐渐失去了政府的支持
由于华晨宝马的强势地位,以及华晨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因此华晨的地位越来越弱,宝马的地位越来越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华晨想要重新再发展起来,就很困难了。目前华晨宝马已经是沈阳最大的纳税企业,2017年纳税240亿元,创造了1.8万就业岗位,体量仅次于一汽大众。并且由于宝马的强势地位,在辽宁有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因此辽宁不能没有宝马,但却可以没有华晨。
通过华晨汽车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自主品牌要想发展,指望合资公司帮助是不行的。华晨宝马合资之后,华晨没有发展起来。北汽与奔驰,现代合资之后,现在北京汽车也算不上头部厂商。东风日产合资之后,启辰汽车也不温不火的。一汽与马自达,奥迪,丰田都有合资关系。但是不管是一汽奔腾还是一汽红旗,发展的也跌跌撞撞。直到最近几年一汽集团才开始努力向自主研发转型,推出了红旗H9这样的车型。因此,只有自身的强大,才是真正的不受制于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晨债券持有人诘问:AAA级国企债券,竟能如此处心积虑、恶意违约?
每年开春,既是火力全开谋篇布局之时,也是各自翻出家底冷静复盘的最好时机,不管平时海报做得多漂亮,财务数据才是检验发展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个时候,行业最关注的,无非是两种势力的代表:搅局的鲶鱼和领跑的标杆。某种程度上,这两种势力代表了这个行业的两条发展路径:乱拳打死老师傅是否真的能够博得一席之地?条理清晰的谋定后动是否才是正道而行?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用数字说话。这就是为什么宝马每年的财报如此引人关注——大家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跌跌撞撞,你领跑行业,就是要给大家一个值得期待的希望。
“All in 电动”成为这次财报年会的主题并不让人意外,但是它的列装元素和内在逻辑又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可以涵盖。?
开会,要学会先听高层怎么说,提纲挈领这种事,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谈到发展时,表达了三个意思:可盈利、独立、自主。我们无需生硬地一定要将这三个关键词套用到对于整个财报以及战略规划的解读中,但是它非常清楚表明了宝马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的舍与得:发展一定要是健康的,对于商业企业来讲,盈利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新势力轮番上阵花样百出,传统选手要么一蹶不振要么孤注一掷要么无所适从,但这些对于宝马来说都不重要,不被舆论裹挟,不被行业带偏,不被风向误导,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
优秀是一种习惯,盈利也是
如果你像我一样从2019年开始每年都守在屏幕前把宝马的财报翻来覆去地掰碎了看,你就应该和我有同样的感觉:盈利只是一种习惯。但如果我们稍微将视野放宽一点,与这个行业的跌宕和哀鸿遍野对照一下,这种感觉甚至违和到像一种错觉。
我们先来看看宝马集团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如何的盆满钵满。
2022年,宝马集团全年总营收超1426亿欧元,同比增长28.2%;税前利润(EBIT)约为235.09亿欧元,较2021年增长46.4%,税前利润的大幅增长除了归功于强有力的市场表现,也得益于华晨宝马并表在财务上的助力,这部分价值约为77亿欧元,这也让宝马集团2022年的税前利润率达到了接近16.5%
2022年,宝马集团汽车业务总营收约为1236亿欧元,比2021年增长了29.5%;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EBIT)约为106.35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为8.6%,同比增长7.8%。
这一系列的数字已经完全超过了普通意义上的“健康”的水平,在可以说黑天鹅与灰犀牛并行齐飞的2022年,面对供应链、地缘政治以及公共卫生的巨大不确定性(因为与期望值的强烈反差,2022年的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来讲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三年),宝马以领先行业的定力和体系力,扎实地达成了上述异常耀眼的财务指标。
“All in 电动”的背后
会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耀眼的财务数据背后,就是无数在各自细分市场上劈波斩浪的明星产品。
2022年,宝马集团的汽车产品总销量约为239.96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约为21.58万辆,同比增长107.7%。要知道,自BMW i3诞生以来,宝马集团已经向全球市场交付了超过50万辆BMW和MINI车型,而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一年,这个数字就超过了21.5万辆,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可见2022年的起势之猛和提速之快,而它还是在全球供应链形势如此紧张的前提下完成的。
基于2022年的高增长率、对于2023年市场的乐观判断以及市场对于宝马产品的强劲需求(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自信),齐普策明确表示了对于纯电产品在2023年的积极态度:它将占到2023年宝马集团全球销量的15% ,这不仅会迎来又一波交付量的飞跃,更是迄今为止最高幅度的同比增长。
比这个数字更有力的,是齐普策公布的时间表。
鉴于宝马集团曾经公开表示过要在2030年让纯电动产品达到当年度整体销量的一半,这一次齐普策所公布的以年度为单位的时间表就显得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2024年纯电动产品会占到当年销量的五分之一,2025年这个比例将会是四分之一,2026年将达到三分之一,以此为基础,在2030年之前,宝马就将实现纯电产品占当年度销量50%的目标。
如果再把这张时间表展开,我们会由近及远地看到一系列电动产品正在入列:
2023年,最成功的商务轿车BMW 5系将迎来换代,但比单纯的换代更引人注目的是技术的迭代,今年BMW i5也将上市,这应该是商务轿车这个品类中有史以来最有竞争力的产品。2024年,还将有两款插电式混动的BMW 5系进入市场。 2022年是BMW M品牌诞生50周年,让人意外的是,最畅销的BMW M车型竟然是BMW i4 M50,而这也为宝马后续推出BMW i5的M版本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如果要说中国用户心目中还有什么带着遗憾的白月光的话,BMW 5系旅行车一定当仁不让。宝马很快就将带来新的BMW 5系旅行车,更值得期待的是,2024年春天,纯电动版本的BMW 5系旅行车也将面世。
2023年还将迎来全新BMW X2以及纯电动BMW iX2,作为宝马在紧凑车型市场的第二款纯电车型,BMW iX2将在德国雷根斯堡工厂生产,并将于2023年年底正式上市。再看得远一些,宝马集团将于2025年迎来电动化真正的代际跨越。新世代车型将于2025年下半年开始投产,在投产后的24个月内将有至少6款新世代车型实现量产,其中包括一款运动型多功能车(SAV)和一款BMW 3系所在细分市场的纯电轿车。换句话说,宝马将从自己最为擅长和最为核心的细分市场上开启新世代车型的接棒工作。
从产品规划到时间表,宝马在电动化上第一次向外界披露出了一系列可执行的细节。你在宝马的描述中看不到大干快上的跳跃式发展,但是那些从五分之一不慌不忙地进击到二分之一的规划,才制造出了真正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毕竟说到做到就是宝马碾压对手的核心能力之一。
挣得痛快淋漓,花得恰得其所
强大的产品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打仗,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怎么把盆满钵满花得锦上添花,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宝马对于发展的一贯态度都是——“拼命搞基建”,研发,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在2020年的财报发布会上,齐普策就曾经对研发表达过这样的态度:“自2015年以来,宝马集团的年研发投入已连续五年超过50亿欧元。到2025年,宝马计划在研发方面继续投资超过300亿欧元”。
事实证明,宝马没有食言。
2022年,宝马集团为研发投入了约66.24亿欧元,同比增长5.2%,尽管因为华晨宝马的并表放大了整体营收规模从而使研发费用的占比略有下降,但是这种财务上的数字游戏并没有改变宝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事实。从投资方向来看,宝马集团的研发投入主要被用于新车型及第六代BMW eDrive电力驱动技术的研发和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人机交互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
此外,为支撑电动化的快速发展,2022年宝马集团在工厂、设备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支出达77.91亿欧元,同比增长55.4%,占整体营收的5.5%。这些用于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投入将会在未来漫长的电动化竞争中赋予宝马身位领先的优势。
极车说:
转型的痛苦通常都来自于从躺着挣钱到站着挣钱甚至到跪着都挣不到钱,身处这种战略缓冲期,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通常都是少输当赢罢了。但在这种决定性的阶段,宝马再次展示了自己准确的判断力和超前的前瞻性所带来的战略红利:燃油产品和电动产品两手抓,两手都很硬,柔性的生产布局兼顾到了过渡时期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并不耽误核心技术的升级迭代。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布局能力和执行能力,宝马才为行业展示出了最为难得的“盈利型转型”,描绘出了最为全面和良性的发展路径。?
顺便说一句,齐普策在谈到电动出行时还明确表示,它已经成为宝马集团衡量自身成功的重要标准,从2023年开始,纯电产品在销量中的占比将成为宝马集团管理层的KPI之一——放弃幻想吧,从领导开卷的企业,你惹不起。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极车制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债券违约12天后,华晨 汽车 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集团”)于11月4日,针对“17华汽05”债券发布公告,称“因公司资金紧张,未能按时兑付债券本息”,正式承认债券违约。违约未兑付的金额达10亿元。目前为止,华晨集团存续的债券还有172亿。
该投资人一步步复盘了10月23日债券到期日之前,华晨集团的这一系列动作,包括:
1、5月22日和7月9日,两次转让华晨中国(HK:01114)股权至辽宁交投集团(以下简称“辽宁交投”),华晨集团原本持有华晨中国42. 32%的股权(21.35亿股),5月22日转让给辽宁交投2亿股(3. 96%),7月9日再转让4亿股(7. 93%),两次交易结束后,华晨集团还持有华晨中国30.43%的股权(15.35亿股);
2、6月9日华晨集团将直属上市子公司申华控股(SH:600653)股权无偿划转给集团子公司辽宁华晟;
3、9月22日成立子公司辽宁鑫瑞 汽车 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鑫瑞”),9月30日将手中还持有的30.43%华晨中国股权全部转让给辽宁鑫瑞,至此,华晨集团不再直接持有华晨中国股份;
4、分别在8月18日和10月16日,发布可以兑付债券的公告;
5、10月17日,将旗下上市公司申华控股的注册地,从上海变更至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
另外,违约之后,11月5日,辽宁鑫瑞与吉林信托签署股权质押协议,将持有的全部华晨中国股权全部质押出去。
“整体复盘来看,我认为,这次债券违约行为应该是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的,背后可能经过精心策划。”这位投资人说。
华晨集团部分股权结构图。华晨集团间接持有香港上市公司华晨中国30.43%股份,后者间接持有华晨宝马50%股份,宝马集团持有另外50%股份。
华晨集团部分股权结构图。华晨集团间接持有香港上市公司华晨中国30.43%股份,后者间接持有华晨宝马50%股份,宝马集团持有另外50%股份。
当初投资华晨集团债券,看重它什么?
“首先华晨集团是AAA评级,报表很好看。”上述投资人说,“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华晨集团根本就发不出债来。”
AAA是债券信用评级的最高级,意味着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极低。
华晨集团的报表之所以“很好看”,是因为合并了华晨宝马。据该投资人了解,到目前为止,华晨宝马没有欠一分钱贷款,而且每年都会有分红——2019年华晨中国分红共计获得7.17亿元人民币。
“华晨集团看起来很大,总资产1000多亿(华晨集团债券半年报显示,华晨集团总资产为1933.25亿元),但真正唯一的优质资产就是华晨宝马的股权。而且在沈阳市每年的纳税中,华晨宝马接近占了一半。”这位投资人说。
另外据他了解,2018年7月,宝马集团与华晨集团签署交易框架协议,约定华晨集团于2022年向宝马集团转让华晨宝马25%的股权。对价款应该在2022年10月支付,本息合计对价金额有360亿左右。上述协议还包括,宝马集团将继续加大在沈阳的投资。
这就给了投资者一个明确的预期保障:2022年,360亿到账,而且即使转让之后,华晨集团依然还持有25%的华晨宝马股权,还会继续得到分红。
与此同时宝马集团在中国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大,“据我们了解,可能产能要比现在翻一倍。”他说,“我们在走访时还了解到,宝马集团已经和辽宁省达成了500亿零部件生产订单的合作意向。”
这位投资者回忆,投资者在与华晨集团沟通的时候,华晨集团曾反复强调:“我们国产的可能不一定好,但宝马这边肯定是很好的”“你看我有这么好的一个宝马在这,金字招牌”。
“宝马就是个现金牛,大家还担心什么呢?”这位投资者说。
有钱为何不还?
华晨集团半年报显示,其货币资金为513.76亿元。
“17华汽05”债券募集说明书中第29页中写明了偿债应急保障方案,其中第一条便是发行人现金储备较为充足,能够保障债务本息及时偿付。
“但据我们了解,发行人华晨集团账上大部分货币资金要么是并表上来的,都下沉在各个子公司,很难归集,要么就是票据保证金,绝大部分都是受限的,是不能用来如募集说明书所述‘能够保障债券本息的及时偿付’的。”该投资人说。
11月9日,“17华汽05持有人大会”上,持有人也提出这个问题:“账面大量货币资金无法用于偿还债务,是否存在财务造假,和挪用占用情况?”
华晨集团回应说:“截至2020年6月末,华晨集团货币资金513.8万元,其中不可动用的资金是167.6亿元,主要为票据保证金,可动用货币资金346.2亿元,主要为华晨宝马254.8亿元,华晨中国70.9亿,金杯股份上市公司15亿元,申华控股的上市公司2.7亿元,新晨动力上市公司0.6亿元。华晨集团作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不得非金融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华晨集团可动用的资金很少,且分布在多家企业中,各企业可动用资金余额较低,不足以偿还债务。”
转让股票给辽宁交投,钱去哪儿了?
2020年5月22日、7月9日,华晨集团,与辽宁交投及其全资子公司辽宁交投交通投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投资协议。
“华晨集团把2亿股华晨中国的股权转让给辽宁交投,之后又转了4亿股,后来还有一次华晨中国的特殊派息。”这位投资人说。
“6亿股,按照华晨中国市值7块钱来看的话,再加上特殊派息,40多亿港元资金,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去哪儿了,因为他说是用来兑债券的,但债券没有兑付。”该投资人说。
11月9日的持有人大会上,华晨集团透露,“将所持的华晨中国6亿股协议转让给辽宁交投,转让对价合计金额是38.69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华晨集团也一直没有具体披露这笔资金的具体用途,同样是11月9日持有人大会上,华晨集团首次透露“资金主要用途为归还华晨集团对外债务,以及用于解决华晨集团公开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
但“17华汽05”并没有兑付。
据投资人分析,这笔资金并没有立即给到华晨集团。今年7月,曾有投资人去华晨集团调研,“华晨集团资本运营部部长说钱就在交投手里,因为华晨集团当时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供应商欠款,或银行利息未支付,如果钱对价给到了华晨集团,会担心华晨集团的银行账户被冻结,导致最后不能支付。”
“他当时说这个钱就是定向来支付债券的,可以解决2021年3月之前的债务,我们也就相信了企业这么说,但是现在看上去企业在骗我们,因为债券没有兑付。”投资人说。
新成立子公司意欲何为?
债券兑付日到期之前一个月,即9月22日,华晨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辽宁鑫瑞,注册资本1000万。9月30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华晨集团将持有的华晨中国15.35亿股无偿转让给辽宁鑫瑞。
这意味着,华晨中国从华晨集团的子公司,变成“孙公司”。
“这相当于把华晨中国的股权下沉了一层,到华晨集团的孙公司层级。(这么做)可以避免直接持股,避免债务违约后核心资产被冻结。”这位投资人分析说,“作为债券持有人,当时我们非常气愤。”
“虽然这件事情从股权角度上看,不涉及重大资产划转,因为它还在体系内。但是作为债权人来说,如果说企业发生违约事件,我们本来是可以去查封冻结华晨集团持有的华晨中国这部分股权。它现在下沉了一层,致使我们可能碰不到孙公司的股权了。我们只能去查封冻结鑫瑞,但鑫瑞注册资本只有1000万,虽然后来增至40亿,但那是认缴。所以对投资人来说,这是事关兑付的重大资产划转。”该投资人说。
为何在兑付日之前多次发布兑付承诺?
违约之前一周,华晨集团曾于10月16日针对本期债券发布公告,称“将于10月23日开始支付最后一个年度利息和本期债券本金”。另外在此之前的8月18日,华晨集团也曾发布类似公告,称“我公司将继续坚定履行国企职责,按时兑付到期债券,维护合法权益”。
这位投资人分析,这两份公告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某些投资人,以致做出错误的判断,大额买入了“17华汽05”债券。
“债券违约之前,我们通过很多渠道去打听能不能兑付。之后华晨集团挂了一个公告(10.16公告),公告写它能兑付。”这位投资人说。
“这种公告有两种:兑付公告,和兑付不确定性公告。存在兑付不了的风险的话,它应该挂不确定性公告。这样一来,如果我是持有人的话,看到不确定性公告,我可以根据公告做投资决策。我觉得它兑不了,我卖出。但如果最后兑付了,算我投资失败。”该投资人分析说,“而没有持有债券的人,看到兑付不确定的话,可以不买。但是可以兑付的公告出来的话,持有人就不会卖了,同时,没有持有的人,也就可能会买进。”
“华晨集团的这个兑付公告严重影响了持有人做出正确的投资交易判断,我印象中这是首次省级国企挂网兑付公告但没有兑付的案例。”这位投资人说,“你告诉我你能兑付,但最终没有兑付,我们认为是对公开市场的一种欺诈行为,涉嫌虚假陈述。”
申华控股为何变更到沈阳?
10月17日,华晨集团变更旗下上市公司申华控股(SH:600653)的注册地,从上海变更至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
这同样引起投资人质疑,“如果在外地的话,他们可能认为不方便,还是拿回自己省里面,可以对法院有影响力。”
据这位投资人分析,申华控股本来注册地在上海,如果之后债权持有人要起诉华晨集团并申请冻结申华控股股权的话,可以通过上海金融法院或上海市中院。但迁到沈阳之后,根据诉讼管辖权归集,只能到沈阳中院起诉。
“这个事情比较麻烦的地方就在于,只能到沈阳中院起诉。华晨集团如此安排,其用意明眼人一看便知。”
至于申华控股本身,该投资人分析说,“(申华控股)在华晨体系内处于比较弱的地位,经营也不怎么样”,“我们也不是奔着申华的资产去的,而是股票。就是想一旦查封冻结的话,能给自己一个抓手。其实债券投资人最开始投的时候,也没人奔着申华这块资产,都是奔着华晨宝马去的。”
优质股权为何被质押?
辽宁鑫瑞的股权腾挪还没完。
11月6日,华晨中国发布公告,辽宁鑫瑞与一名独立第三方贷款人签订协议,将辽宁鑫瑞持有的全部华晨中国股权,质押予贷款人。
11月9日持有人大会上,独立第三方贷款人身份揭开,为吉林信托。但更为具体的信息没有披露,当时会上不止一家债权人问到这笔借款的规模、用途、期限等问题,但华晨集团没有予以答复。
“这意味着,如果华晨集团被法院裁定破产重整的话,这部分股权质押会算作有财产担保的优先债权,跟我们这种普通债权人相比,优先债权人清偿先于我们。”这位投资人分析,“华晨集团利用了这个规则,把这一部分最优质的股权安全的放到了外边。一旦我们去重整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拿到这部分资产的。”
据11月13日消息,华晨集团被申请破产重整,沈阳中院已受理。申请人为格致 汽车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其从事 汽车 冲压模具产业,注册地为吉林省辽源市。
责编 | 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今天关于“华晨宝马汽车资产规模”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华晨宝马汽车资产规模”,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